7月2日,隧道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焰應邀做客由上海市國資委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上海國企直播間》融媒體大型新聞訪談。在訪談現場——曾經的塘橋盾構試驗基地、現在的盾構智能管控中心,張焰董事長就隧道股份如何在城市數字轉型的新時代中,用隧道智慧、隧道方案、隧道品牌,服務城市經濟、生活、治理數字轉型,以“城市建設運營資源集成商”全新定位,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發展打開新局面,深入暢談,描繪“十四五”智慧城市發展新藍圖。
上海新聞廣播、第一財經、阿基米德等十余家主流媒體做全程采訪并集中刊發播報,傳播隧道股份“數智服務、賦能未來”最強音!
曾經,隧道股份為上海奠定了
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的“最初樣板”
今天,在數字浪潮之下
我們將如何為上海乃至全國更多城市
構建智慧城市發展新藍圖?
請看現場訪談實錄:
從中國第一條越江隧道、第一座高速公路、1200公里軌道交通線路,到上海95%以上的市管道路運維管理、2萬余公里天然氣管網與水務管網工程,隧道股份在自身發展的每個階段,始終把握時代脈搏和城市需求,領跑行業發展趨勢,服務城市發展,造福千萬人民。
“今天,在城市數字轉型的新時代下,我們將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圍繞上海‘十四五’的總戰略、總規劃,立足‘城市建設運營資源集成商’全新定位,用隧道智慧、隧道方案、隧道品牌、隧道技術服務城市經濟數字轉型、生活數字轉型、治理數字轉型,構建智慧城市發展新藍圖。” 隧道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焰在2021《上海國企直播間》融媒體訪談時表示,隧道股份將為上海數字轉型打造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符合城市發展、符合市民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設樣本”,持續創新創造,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發展打開新局面,創造新奇跡。
昔日盾構試驗基地
如今智能管控中樞
坐落于浦東塘橋的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盾構管控中心是掌管隧道股份所有在建盾構工程的“中樞大腦”,也是隧道人的夢想起航地。
1962年,中國首個盾構法隧道試驗段在浦東塘橋基地建成,從驗證上海是否可以建設隧道,到59年后的今天,隧道股份不僅早已實現了造中國人自己的隧道的夢想,建設了遍及國內和海外多個城市的1200公里軌道交通、30余座城市的“地鐵1號線”,全國超大直徑隧道市場份額超過70%,更用數字技術、自主巡航盾構開創了地鐵“人工智能”的新時代,在數字化轉型中繼續領跑行業,讓“上海智造”品牌閃耀世界。
在隧道股份盾構管控中心,不到20個人的工程師團隊,管理的卻是上海每一條在建盾構地鐵工程安全。“這是我們的年輕工程師,控制著近200臺在全世界各地推進中的盾構機的所有參數。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印度、國內的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有業務。這個平臺上,不單單是我們隧道的盾構機,其他公司的盾構機也委托我們管控。”在訪談中,張焰介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積累,隧道股份積淀了海量的盾構數據,基于移動化、基地化、智能化理念,自主開發建設了“隧道股份盾構管控中心”,可以遠程采集在建盾構工程施工數據,實時監控工程風險,并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人工輔助的智能化決策。
張焰董事長介紹,目前盾構管控中心已接入管控項目127個,盾構機524臺次,包括上海申通地鐵所有在建項目和隧道股份海內外所有在建盾構項目。管控中心管控的類型涵蓋地鐵隧道、能源隧道、大直徑泥水隧道、異型隧道等領域,地域涉及全國17個城市。坐在上海的智能化管控中心之內,從盾構的軸線控制、沉降狀態到設備刀盤狀態,鼠標一點便能立即知曉所有盾構進度、質量、環境、風險狀態。
讓盾構裝備擁有智能智慧
讓“上海智造”品牌閃耀世界
除了數字化的盾構管控技術,隧道股份也致力于讓盾構裝備擁有“自主意識”,今年4月,世界首臺智能盾構“智馭號”由隧道股份自主研制成功,并在杭州至紹興的城際鐵路工程區間隧道實現“自主巡航”,圓滿完成施工任務。
張焰董事長介紹,隧道股份已經真正讓盾構擁有“智能”——盾構機在精準感知施工信息的基礎上,快速判斷自身狀態并認知周邊環境特征,通過科學決策與智能控制,按照既定軸線實現自主掘進,過程中不需要人工介入。今后,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智能決策模型,智能盾構還將通過自我學習,變得越來越“聰明”。
正在建設的上海機場聯絡線隧道里,又應用了隧道股份最新自主研發的“推拼同步”技術,實現盾構推進與管片拼裝同步進行。“我們是全球第一個!這個技術將放在機場線14米的大盾構里用,這樣既保證盾構推進的連續性,又使施工質量能夠得到控制,效率有提升30-50%。”張焰董事長表示。
興于隧道,又不止于隧道
隧道股份從建設隧道起家,目前的業務范圍涵蓋城市交通、燃氣能源、水利水務、數字化業務、重大裝備、建設金融等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咨詢、投資、設計、施工,運營的方方面面。張焰表示,隧道股份的“隧道”不僅是連接城市各個角落,為城市拓展空間,縮短距離的條條通途,更是一條“連接”各方的紐帶,根據城市的需求、市民的所盼,連接資源、連接你我、連接未來,構建起智慧、便捷的城市基礎設施。
目前,隧道股份管理著上海95%以上的快速路等市屬交通基礎設施,通過隧道股份城市運營的“城市交通智能運管中心”,為上海各條越江隧道、大橋、高架、高速等提供運營管理與應急保障服務,比如隧道股份城市運營研發的汛情系統,可實現上海市內重要點位的積水深度智能探查、自動預警。通過在道路兩側安裝傳感設備,在全市的低洼路段、易積水點布置了200多個“暗哨”,全面掌握各路段積水情況。一旦發生積水,即刻火速回傳險情,運管平臺再根據險情適時與工作人員進行通訊,告知何處路段需緊急排水。
在城市管控中,張焰董事長介紹:“隧道股份有自己研發的城市管控系統。這套系統可以管控上海市屬主要的大橋和隧道。在去年冬季,氣象臺發布了嚴寒預警,而隧道股份早有準備,在道路下方設置路面傳感器,當路面在0度前,系統就會發生警報,提醒工作人員處理。”這一系統運用后,積水點排除速度較以往加快了近30%,而且不用再委派人員巡邏;并且因為前期處置介入,更不容易形成低洼地段積水,保護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而在隧道股份投資運營的嘉瀏高速,則以“六拓八”改擴建工程為契機,同期推進智慧高速試點建設,實現“雙升雙降”——即“提升通行效率、提升應急效率、降低事故概率、降低養護占道影響”。
張焰董事長介紹,隧道股份運用AI算法、全息感知等前沿科技手段,第一次將“設施級運營”升級為“車道級運營”,實現車道級交通流精準監測、快速應急智能管控等功能,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能、服務性能和通行效率。
以數字服務提升城市韌性
打造工程界的119
“我們相當于工程界的‘119’——通過數字與智能手段預防并監測風險,在災害性事故發生后及時出警救災救援,守護城市安全。”張焰董事長介紹,隧道股份為全國各省市提供以數據智能驅動的防災與救災服務,包括上海、深圳、佛山、杭州等在內的8座城市建設了數字化風險防控管理平臺,在全國10個城市設立了總計189個應急保障基地,覆蓋地下工程、燃氣、水務、交通運營等方方面面。
在救災方面,隧道股份在城市隧道搶險方面擁有17年的豐富經驗,去年11月隧道股份集合全集團在地下工程搶險領域的專家資源,成立了一家專注于地下工程應急搶險、地鐵運營結構維保的專業應急搶險公司——隧道股份城盾隧安,并在全國10個城市擁有常駐基地。他們是城市地下工程的“專職消防員”,24小時備戰,在任何時間、任何路線都可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展開搶險救援。而且,所有人員、材料、裝備均可滿足基地所在城市及周邊至少3個城市的材料供應,或可同時應對3個及以上險情同時出現。
目前,隧道股份城盾隧安已經累計為全國26個城市提供了500余次應急救援服務,并且為19條地鐵線提供隧道結構日常維保任務。
而在防災方面,為深圳、上海、佛山等城市打造安全管控平臺,及時監測、預防風險災害的發生。
人民滿不滿意
是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
“數字化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全體人民。一座城市的數字化、智慧化水平高不高,智慧城市建得好不好,怎么評價?還是這座城市的市民說了算,是老百姓說了算。只要是有利于民生的,有利于城市人民的,都是隧道股份智慧城市探索與服務的方向。”
上海作為一座超大城市,停車位非常緊缺。隧道股份智能交通搭建了道路停車網格化管理平臺,用AI系統替代傳統人工方式,把路側停車的管理提升到了新的層次——智能化、無人化。為城市道路路桿安裝360度高清視頻探頭,通過AI圖像分析技術,自動識別停在停車位的車輛信息,從“看車牌”到“計時間”,甚至是車型大小,都可以全部識別。
此外,這個平臺還將會接入上海“一網通管”系統,可以為市民實現在線支付、在線車位查詢等功能。現在,隧道股份正在管理徐匯區的39000多個道路停車位,既有車位利用率提升31%。
在提升既有車位利用率的同時,隧道股份也著力開發新的停車區域。在南京,隧道股份改良隧道掘進技術,利用“垂直掘進設備”,在地面挖掘了超過68米的深坑供市民停車,把二維平面的停車場變為地下的三維立體停車場。這樣可以在450平米的狹小區域內,停放200輛小型乘用車;建設常規200輛規模地面停車場,則需要至少6000平米空間。
而在惠及民生的燃氣能源方面,隧道股份著力打造城市智慧燃氣,編制了《五個新城燃氣專項規劃》,重點探索以“碳中和”為目標的生態能源發展道路。其中,特別是在智慧能源建設方面,著力打造包含智慧能源小鎮、智慧社區、工業園區在內的區域綜合能源系統,提升能源服務質量;并拓展智慧應用場景,構建城市信息模型平臺。
“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改變是方方面面的,除了智慧建造,智能交通,未來隧道股份還將在智慧運營、智慧燃氣、智慧水務等多個領域持續創新,用軟實力+硬科技,助力提升整個上海的能級,提高市民生活品質、創造智慧城市美好生活的新圖景。”張焰董事長表示。
向“資源集成商”進軍
打造生態圈推動數字業務發展
2021年是建黨百年,也是隧道股份“十四五”開局之年。在新的五年中,隧道股份怎樣更好地服務上海智慧城市建設?
“十四五期間,我們根據更高質量發展要求,要轉型成為城市建設運營資源集成商,用平臺思維,大家共同一起努力創新創造,為社會做出貢獻,創造美好的價值!”張焰董事長表示,未來隧道股份不僅要自己創新,更要和更多伙伴一起合作,共同創新、創造。通過建設數字業務“生態圈”,創造孵化出更多的成果,服務城市的數字化轉型。
今年6月底,隧道股份專門成立上海城建數字集團有限公司,整合隧道股份在數字領域的所有企業資源,打造多方參與的數字生態圈資源集成平臺,助力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新目標。隧道股份還將成立城市更新中心、數字盾構中心、全壽命周期運營管理中心“三個中心”,突出中心平臺型、功能型特點,服務、解決新一輪城市更新、城市治理中的新問題。
在“生態圈”建設方面,張焰董事長表示,隧道股份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繼續推進一系列戰略合作,目前已經簽約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統研究所旗下的國內傳感芯片頭部企業——上海微技術工研院,并且同中國聯通、華為、百度等數字領域的龍頭企業,以及青島、杭州、臺州、閔行區等各省市區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共同建設數字領域的生態圈。
隧道股份還將加強對相關領域企業的戰略投資,成立了中國大基建行業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產業基金——建元基金,為城市、為企業尋找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目前,隧道股份建元基金已經挖掘了超過200個科創項目,其中有一些已經具備了在科創板上市的條件。
“拼搏奉獻,爭創一流,為民造福,實現自我”。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隧道股份將不斷加大對數字轉型的創新探索,站在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的角度,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數字融合技術、新的數字業務,使數字化業務資源與能力不斷賦能城市發展,為上海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的轉型打造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符合城市發展、符合市民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設樣本”,貢獻隧道股份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