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上海城投集團建設,隧道股份上海路橋承建、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設計的上海昆陽路越江大橋飛跨浦江兩岸成功合龍,標志著黃浦江上第13座大橋實現全橋貫通。
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主流媒體報道頻傳,網友熱評、集贊千萬!
昆陽路越江大橋又名閔浦三橋,工程全長約3.49公里,其中黃浦江大橋長約1.94公里,主橋設計為獨塔斜拉橋。整座大橋造型新穎美觀,“鉆石型”索塔屹立江中,宛如倒置的高腳杯,啜飲浦江水,斜拉鋼索猶如一面豎琴,散發詩意美感。
昆陽路越江大橋的成功合龍,刷新四項“最·最·最·最”
最深“扎根”
昆陽路越江大橋樁基極深,主橋采用直徑1.5米的大口徑鋼管樁基礎,在黃浦江越江工程中尚屬首次。每根鋼管樁長度達到70米,豎起時相當于25層樓的高度,重量達到60噸。70根70米長的主墩鋼管樁沉樁時總錘擊數達35萬次,為大橋“扎根”黃浦江打下堅實基礎,創造了上海市內河航道橋梁樁基深度和難度的新紀錄。
最高“預拼”
和很多“元老”不同,昆陽路越江大橋引橋部分采用了橋梁預制裝配技術進行建造,跨江大橋引橋采用全預制拼裝技術在國內尚屬首例。大橋各類構件在工廠內進行預制,運至現場再行拼裝,有效減少現場支架現澆的工作量,縮短施工作業時間,保障工程質量。在引橋建設中,使用了23.15米的雙根雙節立柱,創造了目前上海預制拼裝立柱的最高紀錄。
最聚“人氣”
昆陽路越江大橋通過錯層布置實現了“人非機”共走廊,真正成為了了一座能“走”的大橋。考慮到主橋橋面較高,為減小人非上橋高度,主橋的整體式箱型主梁采用了獨一無二的“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下層供人非通行,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岸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面,從而實現過江、廣聚人、非、機三大群體人氣。
最為“年輕”
昆陽路越江大橋是黃浦江上的第13座越江大橋,作為越江大橋中最“后生”的一員,昆陽路越江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刷新著浦江之上屬于自己的眾多紀錄,在12座越江“元老”大橋的注視中,再次續寫輝煌!
合龍的關鍵在于對變量的精準把控 連續“盯住”72小時找準最佳姿態
上海昆陽路越江大橋主橋橋墩立于黃浦江中,大橋主梁共61個節段,分三個施工階段進行架設。其中,懸臂吊裝施工階段為拼裝梁段與安裝斜拉索同步進行,南北對稱逐段向兩岸延伸,在兩側邊跨處實現大橋合龍。
考慮到鋼結構對溫度的敏感性,大橋合龍段的梁長要根據合龍時的溫度進行確定。為此,隧道股份上海路橋建設者每2小時便對鄰近合龍段的梁段標高、合龍口全斷面長度、鋼箱內外溫度進行全面觀測,伴隨溫度的變化找尋出主梁的變化規律。
建設團隊經過72小時的連續觀測,對比該區域近五年的氣象資料,結合合龍過程理論數據與現場實測數據的分析,演算合龍當天的主梁姿態,最終確定合龍段的低溫安裝時機與合龍段的配切量,確保實現這一高精度的拼接合龍。
5月28日上午,歷時7個多月的懸臂施工,昆陽路越江大橋終于在臺風季到來前實現了全橋結構貫通。
大橋主橋貫通后,隧道股份上海路橋建設者將在2020年內完成整座大橋的施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有效連接閔奉二區,為上下游11公里范圍內市民的越江出行打通通道,將市民越江的出行時間從以往的40分鐘縮短至5分鐘,使之成為奉賢市民往來市區的第五條交通要道。
一座大橋,城區互通,隧道人連接浦江兩岸天塹,城市的未來與夢想,于你我手中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