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隧道股份水務建設承建的江蘇南通海門市城區黑臭水體治理項目2.8米級大口徑頂管順利始發。隧道人將首度突破“沙堆里打洞”的關鍵性技術瓶頸,在南通海門市城區中,打通一條“截污水、補清水”的水系溝通和活水循環通道,系統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和城鄉污水治理,造福南通700余萬市民。
復制“蘇州河治理模式”,促進長三角生態環境發展。
南通海門市日新河、宏偉河和通沙河是貫穿當地的最主要城市內河,由于城市管網系統建設年代較早、設施不盡完善,河道黑臭情況嚴重,影響城區面貌和周邊居民。尤其是在雨季,強降雨帶著污水沖進河內,加劇了河道污染情況。
如今,隧道股份水務建設者將把上海“蘇州河治理模式”引進海門,采用“污染源控制、提高水動力、清水補充、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組合式方案,將徹底解決當地困擾多年的民生難題。
作為南通海門市重點民生實事工程,隧道股份水務建設將為海門建設包括老城區合流主支管、泵站及相關配套設施,并對原有截留管道進行修復并加以利用,最后通過生態修復法使得城區三條河道水質提升,進而改變目前河水黑臭的現狀。
目前,經過隧道股份水務建設項目團隊一年時間的奮力建設,整個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75%的工程量。而項目也進入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施工階段——兩條總長近2000米,最大口徑達2.8米的大口徑頂管。
克服地質條件影響,成功突破關鍵技術難點。
如果說上海地下施工是在“豆腐里打洞”,那么在海門就是在“沙堆里打洞”。海門地質以粉砂土為主,天然含水量高,容易形成流沙。工作井施工期間,受地質以及主干道上方高壓線影響,高壓旋噴樁不成樁,一度使整個工程“進退維谷”。
針對這個情況,隧道股份水務建設項目團隊與專家組進行了十多次的詳細論證,并在海門相同地質的空曠區域進行了多次現場實驗。經過五個月的攻關,采用三重管高壓旋噴工法,最終克服了“高壓旋噴樁”不成樁的技術難題,成功完成工作井的樁基施工。
頂管區間距離障礙最近1.2米,精度把控不容有失。
此外,由于工程位于海門市中心城區,頂管工程推進區間距離老城區河道不到5米,頂進過程中,頂管機將側穿河道上四座拱橋的止推板,其中距離一處拱橋止推板水水平間距僅1.2米。
為了確保障礙物側穿過程萬無一失,項目團隊制定了橋梁止推板專項施工方案。在頂管推進中,項目團隊加強對頂管機方向的監測和泥漿平衡控制,隨時糾偏,時刻監控頂管進排漿壓力控制,保證土體一不受擠壓,二不塌陷。
?根據計劃,隧道股份水務建設將于年底完成所有工程建設任務。屆時,南通海門城區將徹底擺脫水體“黑臭”面貌,提高老城區總體防汛排澇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