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承建的上海黃浦江底隧道虹梅南路道(金海路~劍川路)正式建成通車。
虹梅南路隧道全長5260米,是中國城市越江道路隧道。建成后的隧道將服務于奉賢濱海、南橋新城以及閔行新城、紫竹科學園等地區,實現奉賢與閔行的跨區連接,緩解S4公路的交通壓力,打通上海南部的交通命脈。
虹梅南路隧道是本市“十二五”期間首個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項目,設計為雙洞單層雙向6車道公路隧道,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隧道股份帶領的年輕團隊創造了西線隧道14個月推進完成、東線隧道13個月推進完成、快推進單日13環(26米)的新記錄。這一優異成績為虹梅南路隧道在“十二五”期間收官奠定了堅實基礎。
虹梅南路隧道的建設面對許多世界級的難題:隧道長距離、多工況穿越復雜管線,風險極高;隧道長距離、全斷面穿越7-2層粉細砂,大直徑泥水盾構施工難度史無前例。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充分借鑒了當年外灘通道、錢江通道等超大直徑越江隧道工程建設過程中積累的施工技術與經驗,為虹梅南路隧道量身定制了一系列“規矩”: 為降低工程風險、提升隧道質量,上海隧道依托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了上海工地現場隧道數值分析實驗室,并利用先進的有限元設計計算軟件Plaxis,依托科研力量切實保障工程安全。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率先在行業中進行了隧道全生命周期的研究,通過在管片內植入RFID芯片,該管片獨有的制造方信息、原材料信息、運輸信息、維修歷史、受損部位等施工信息將全部寫入芯片內,使管片具備可追溯條件的可能性,實現隧道結構從建造到服役一直到最終廢棄的過程跟蹤,從而達到隧道全生命周期內“建、管、養一體化”的目標,使隧道維保工作進入“大數據時代”,為隧道百年服役周期內的運營養護提供基礎資料,也為今后隧道工程信息化建設進行了探索、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