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海的最后一個縣級行政建制——“崇明”正式撤縣設區。
7年圓夢,隧道股份為滬崇兩岸的交通發展筑就了長江隧橋、崇啟通道兩座世界級陸上交通樞紐,更為今天水到渠成“撤縣設區”的崇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交通推動轉型
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兩岸交通的發展史。早在1896年崇明與上海之間就開辟了第一條客運航線,一直到解放前的崇明還是靠小舢板渡江;上世紀60年代起,由于大量的知識青年插隊落戶,雙體客輪才在崇明起航。
1989年,當初渡江的那一葉扁舟變成了氣墊船,但去崇明的依舊長路漫漫,萬一遇到大風大浪,停航更是司空見慣。在那個島內居民進市區都說“吾到上海去呀”的年代,市區居民去次崇明比去外地更費周折。
連接兩岸 打通天塹
1993年,在上海和崇明之間修建路上通道工程設想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歷經10年決策,最終從18項方案中確立“南隧北橋方案”,由隧道股份擔綱這一全球最大公軌合建工程的設計施工重擔。5年建設,眾多施工工藝在國內外首次使用,工程質量幾近苛刻,隧道管片精度達到誤差小于0.5毫米,堪稱世界最精確,整條隧道高程誤差不超過2厘米,水平誤差小于2.7厘米。一切的“奇跡”,來自于創新設計、創新施工。
2009年,長江橋隧正式通車,千年天塹一朝變通途。翹首以盼,渴望成為首輛通過隧橋的車輛在上海浦東通向隧橋的高東收費口綿延數公里。通車當日,出入島日均客流量創出歷史新記錄。
2011年底,隧道股份為崇明發展再添路上通途。由隧道股份市政集團承建的崇啟大橋正式貫通。連通崇明與江蘇啟東的崇啟通道,全長約51.2公里,首次采用“生態高速公路”的建設模式,通過全線采用兩處分離式路基、收費站客貨分離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護生態島上寶貴土地資源。項目特設的多個“動物穿越通道”、“鳥類保護遮光板”及長江口細砂路基填料的使用,亦在實現工程交通功能的同時,為崇明今天“生態立島”的發展理念奠定了的基礎。
10年規劃、5年建設、7年圓夢,隧道股份見證,參與了崇明的成長與成熟,而未來隨著軌交崇明線的啟動建設,隧道匠人還將給飛速發展中的崇明創造新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