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年多的建設,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參建的國內規模大的城市隧道群、杭州目前長的隧道——紫之隧道,于8月10日上午10點開通,至此,杭州“四縱五橫”快速路網西“一縱”完全貫通。 隧道開通創下多個記錄
紫之隧道南接之浦路,沿著西湖風景區一路穿越大清谷、龍塢等山脈,經西溪路、天目山路北接紫金港路,全長14.4公里,雙向6車道。
隧道群由三座特長隧道與兩座橋涵組成,是目前國內規模大、長度長的城市隧道群。其中,由隧道股份施工建造的紫金港路-之江路段采用淺埋暗挖法施工工藝,該段也是目前國內開挖斷面大、開挖距離長、地質條件復雜的淺埋暗挖隧道。
隧道施工攻克多項難點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承建的紫之隧道于2016年6月28日實現貫通,隧道人始終堅持不斷優化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攻克了圍巖條件復雜等制約施工進度和施工安全的眾多難題,同時與國內眾多隧道施工專家一起反復論證,及時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案,全面推動項目的標準化管理、精細化管理,順利通過軟弱圍巖富水、易塌方隧道段的施工。 隧道共有4個出入口,南面兩個位于之浦路和之江路上,北面的在紫金港路和西溪路上。整條紫之隧道幾乎都在西湖邊的群山里行走,嵌入了兩條山谷間的橋梁,剛好把隧道隔成了3個分段,每一段隧道的長度大約4—5km,主線設計時速60km/h,隧道內沒有紅綠燈,全程使用節能的LED燈,在洞口高壓鈉燈照明加強,盡可能減少視覺的不利影響。隧道內有六座通風井,對排風送風進行改善,在發生緊急特殊的時候還可以起到排煙的作用。
每個隧道的入口都有一塊電子顯示屏,顯示隧道內的情況。在車輛進入隧道以后,每隔幾十米都可以看到頭頂上方的提示板。同時,在隧道兩側還有指示標和限速牌,給駕駛人員提供明確的指引。如果發生緊急情況,還會有廣播系統對情況、逃生路線等進行播報,以及其他一些應急裝置的啟動:如隧道內發生火災,會自動開啟逃生通道。
隧道開通完善多點交通
紫之隧道開通后,從城西北至城南僅需15分鐘,解決了長期困擾杭城西南片區交通路網缺失問題,終結了杭州西南區域無城市主干道的歷史。此外,隧道開通改善了杭州中心區交通擁堵現狀,緩解中河-上塘高架、天目山路、環城西路和環城北路等道路的通行壓力,解決了部分主城區西北至西南的交通擁堵的突出問題。 同時,隧道的開通對于西湖景區的環境保護也有很大的作用。紫之隧道是快速穿越景區的交通便道,將會吸引大量穿越景區的車輛通行,從而緩解景區交通擁堵,分流景區交通,減少過境交通對西湖景區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