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場發生在凌晨的中環高架交通事故,影響了上海半座城市的正常運作;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綜合服務商”的隧道股份,依托自身的專業優勢和集成資源,第一時間挑起高架搶險及修復重擔,200多名搶修人員14天332個小時夜以繼日,從事故清障,到支撐吊裝,再到橋面攤鋪,全力做好中環的搶修工作,體現了上海國企的責任擔當。6月5日晚8:00,“中環搶修戰”搶在高考前一天告捷,上海中環內圈主線封閉路段全面恢復通行,受到上海市民和主流媒體的贊譽!
現場搶險:專業部隊“精密清創”
5月22日至23日的午夜,四輛滿載預制管樁的超載掛車違法駛上中環。事故肇事車輛車載預制管樁30余根,總重超過140噸,相當于一架波音747客機的重量。其中一輛超載貨車在中環內圈滬太路路口(樁號為ZN834-ZN835)意外撞擊防沖墻并傾覆。上百噸的預制管樁全部傾覆在中環線橋梁,部分鋼管墜落橋下,造成鋼箱梁側翻及平移,橋面最大高差處約40厘米,部分管樁懸掛于橋梁外側,應急處置刻不容緩。
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服務商及上海市級交通應急搶險單位,隧道股份接到市相關部門通知后,迅速響應,第一時間派遣近150名專業搶險員,登高車、吊車等特種車輛和應急處置車輛33輛趕赴現場開展搶險作業,旗下城建設計總院第一時間派出全國橋梁領域專家、院領導趕赴現場參與全市專家“會診”,啟動橋體搶險修復方案制訂。
經過9個小時的連續作業后,路橋集團將全部三十余根管樁基本清理完畢,第一階段清障工作基本完成。市政養護隨即展開第二階段搶險作業——清吊受損超載貨車,同時配合交警完成事故區域橋面及地面道路的封道作業,并制定了交通誘導組織方案,讓市民的安全出行獲得保障。
方案制定:精英專家“合骨療傷”
在隧道股份搶險隊伍40個小時的努力下,中環線地面交通終于恢復,“骨折”的中環線完成“清創”工作,轉入最關鍵的“合骨”階段。隧道股份橋梁專家同相關政府部門及其他單位組成的專家組首次打開橋體箱梁,進入內部,系統檢測橋體實際受損情況,為后續修復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依據。城建設計總院、市政養護和市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他單位專家連夜擬定修復方案,幾易其稿,從各個方面細致評估現場情況,給出了理想、安全、高效的修復方案,并順利通過專家組評審,付諸實施。
5月25日,路橋集團技術人員根據修復方案進入現場進行修復部署作業。為了保障受損高架橋的安全,根據修復方案,首先需要在承臺上架設鋼管支撐梁體,“撐起”上千噸的大型高架箱梁,使其恢復平衡,為后續頂升平臺施工打下基礎。由于運載支撐材料大型車輛進場作業必須在夜間進行。這對現場時間把控要求非常高。26日上午,修復團隊對承臺尺寸及承臺至梁底高度等關鍵數據進行了全面復核,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展支撐架的深化設計和基礎處理、現場測量方案的策劃和實施。隧道股份城建物資也連夜緊急調配的一批15方C60高強快硬性混凝土,此后鋼結構支撐柱也分批運抵中環修復工程現場,橋梁的加固復位工作正式啟動。
在保證修復效率的同時,隧道股份也密切關注安全工作,采集修復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將橋梁修復作業的精度控制在厘米級別。為了保證監測精度,隧道股份修復團隊針對受損鋼箱梁底面及下部結構進行高精度激光點云掃描,通過專業軟件建出鋼托的理論模型,并進行模擬安裝,為實際施工時的精準度提供技術參數和指導。在鋼結構支撐柱安裝作業中,則安排人員對每個施工動作進行數據觀測,確保鋼梁位移無變化。最終,搶修人員僅用了72小時就將12根高約18米、重約50噸的“擎天柱”安裝到位。
結構修復:28道工序“3D復位”
中環事故發生后,高架的箱梁發生了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多維度”位移。800噸的大型高架箱梁,怎么把它安全平穩地“合骨復位”,這是擺在隧道股份搶修團隊面前的一大難題。
6月3日22:00,經過286小時的徹夜搶修,隧道股份專業團隊將在中環事故中受損的橋梁球鋼支座順利移除,新的球鋼支座“植入橋體”,開始發揮“撐起”中環高架的重任。橋體管道貫通,橋面路燈在雨夜中的申城再次點亮中環。而高架箱梁的“3D凌空復位”也順利完成,重達800噸的高架箱梁“合骨復位”。這兩大搶修步驟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橋梁結構修復基本告一段落。在此過程中,隧道股份搶修團隊以平均每分鐘1毫米的速度,對復位橋梁進行“上下左右”多個維度的“3D”復位作業——先向上垂直頂升300毫米、再水平旋轉位移378毫米。
在箱梁整體頂升糾偏過程中,施工雖然移動量小,但步驟卻異常繁復。隧道股份搶修團隊將整個施工分解為28道工序,并對每一道工序都進行了具體實施過程的研究,即便在“爭分奪秒”中,依舊保證復位施工的安全質量。為了使得頂升控制更精確、穩定,隧道股份搶險團隊更實時對橋面進行監測核準:無論是梁體的橫向傾斜調整,還是此后的平移復位,都精確地使橋梁位移量控制在每分鐘的1毫米左右,并且每移動一次都需重新檢測箱梁狀態!
路面修復:18道工序“刮痧去疾”
如果說橋梁結構修復是幫助病人“合骨療傷”,那么橋面修復則是“刮痧去疾”。作為中環搶修最后的一道工序,橋面修復作業關乎整個項目的品質。為保障進度和質量,隧道股份為整個橋面修復定制了“干燥、拋丸、檢驗、材料融合、粘接層、防水層、檢驗、導水管鋪設、止水膠帶粘貼、銑刨、清掃、瀝青混合料拌和、瀝青混合料運輸、再檢驗、攤鋪、碾壓、標線恢復、附屬設施恢復”整整18道工序,從“清創”,“撫平”,到“復驗”,隧道股份步步精心,穩扎穩打。
巨大的工作量,緊迫的時間,隧道股份市政養護將推進計劃精確到“小時”,編制了“47小時”施工方案。從現場管理網絡、施工“工料機”到位、施工工藝排演到突發處置技術、人員、物資要求、交通組織方案,隧道股份路面施工、伸縮縫及附屬設施、清掃保潔、交通維護四個專業組,六個作業隊、七個作業面分工明確,齊頭并進,確保現場150名作業人員、41臺專業設備,每項資源都“用到刀刃上”。
在橋面修復的18道工序中,瀝青攤鋪是最為關鍵的步驟。它關乎未來道路的荷載、穩定性能。然而修復工作恰逢上海梅雨季臨近,此時進行攤鋪,瀝青將可能受雨水影響而影響橋面質量。等天空放晴?高考的時間節點又步步逼近。隧道股份搶修團隊搬出“看家本事”:在中環橋面鋪裝中,使用隧道股份路橋集團特種瀝青研究院研發的高端瀝青“至道”系列防水材料——Freshcoat。它也是目前國內防水性一流、耐久性一流、抗刺破能力極佳的材料。Freshcoat的防水特性,使其不懼魔都梅雨侵擾;材料“快攤、快干”的特點,更是為橋面的整體修復作業節省了寶貴時間。
提前搶通:上海速度“八方點贊”
6月5日晚上8時,隨著第一輛社會車輛進入,經過隧道股份搶修團隊332小時晝夜修復,上海中環內圈主線全線恢復通車!魔都高架提前完璧歸來,且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兩個小時,“上海速度”受到了全國人民和新聞媒體的點贊。
自隧道股份臨危受命搶修中環以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臺、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上海廣播電臺、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澎湃新聞、東方網等國內數百家主流媒體及自媒體對其進行了報道。“隧道股份”官方微信、微博關于中環的文章已累計閱讀量超過三十萬,收到回復近千條。
在此過程中,上海市府副市長蔣卓慶、副秘書長黃融,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謝峰等領導先后到現場視察修復進展情況,并為隧道股份路橋集團、市政養護、城建設計總院的工作人員加油鼓勁。隧道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焰,總裁周文波先后多次赴現場指導工作,隧道股份副總裁楊磊則全程坐鎮現場,指揮搶修。隧道股份在此次事件中展現出的集成管理的資源、卓越一流的專業能力以及拼搏奉獻的職業精神得到了集中釋放;隧道股份修復團隊表現出的專業修復技術、快速反應能力和高效作業水準,更是獲得了一片稱贊。
上海中環搶修工程雖已告一段落,但隧道股份肩上的擔子還不能早早放下。中環搶修完成后,“出院觀察期”也十分重要。隧道股份養護團隊將密切關乎橋梁狀態,確保修復完畢的中環橋梁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