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海實現管道燃氣天然氣化以來,人工煤氣管道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少,未來,這種情況獲將會得到改觀。近日,由隧道股份燃氣設計主持的《人工煤氣管道設施利用方案研究》課題召開課題立項論證會,與會專家高度認同本課題開展的重要性以及現實意義。這也意味著,經過隧道股份燃氣設計院的“妙手回春”,人工煤氣管道將會進一步發揮余熱,為上海的燃氣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上海是我國最早使用人工煤氣的城市,1865年11月英商投資建成第一家煤氣廠,上海開埠以來第一次向城市的煤氣路燈供氣,人工煤氣管道也在上海有了第一個家。上海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近100萬只噴吐著濃濃黑煙的煤球(餅)爐,是當時上海居民家庭中重要的生活燃料,對于平常百姓來說,人工煤氣非常珍貴的,并由此走過了150年的風雨歷程。
雖然人工煤氣作為清潔能源取代了柴火和煤球爐,對卻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1999年,東海平湖天然氣登陸上海浦東,拉開了燃氣清潔化、高效化發展的序幕,開啟了上海天然氣大發展的新時代。浦東在比浦西地區遲用煤氣122年后,一躍成為了上海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城區。隨后的16年間,上海天然氣就以浦東為起點,逐步轉戰浦西,并從城市外圍逐漸過渡到中心城區。2015年上海全面實現了管道燃氣天然氣化,而人工煤氣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前,人工煤氣管道在上海眾多,線路長、口徑大、地理位置重要,貫通本市浦東、大眾、市北三個供氣區域等特點,全長約30公里,以DN1200管徑為主,集中敷設于浦東黃浦江沿岸主要道路,途經陸家嘴、世博、前灘等核心供氣區域,三次穿越黃浦江。如果能把這些管道重新利用于上海的燃氣系統,將極大增強對浦東陸家嘴等核心區域的供氣保障作用,對改善本市中心城區供氣工況,提高供氣安全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使這些資源得到科學再利用,服務于天然氣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正是隧道股份燃氣設計著手課題重點研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