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三大地區之一,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是上海今后一段時期著力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該項目的試點即將開始。
城博會上展示的海綿城市試點項目新成果模型 /晨報記者 竺剛
晨報記者 鐘 暉
想知道5-10年后的上海城市長什么樣?前往揭幕的“2016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筑博覽會”一定大有所獲。“未來城市生活館”成為參觀者的聚焦點。其中的“BIM+GIS”、智能交通、海綿城市、UP地下停車庫、綜合管廊等一系列國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前瞻技術,向觀眾展示未來城市有可能呈現出的模樣,帶領觀眾去見識一下真實、炫酷的城市未來。
大限度吸納雨水再利用
每逢暴雨就“看海”,這樣的情景存在已久。目前滬上正在規劃建設的“海綿城市”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期待。此次城博會上,記者發現了包括“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在內的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項目的新建設理念。作為上海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三大地區之一,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是上海今后一段時期著力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該項目的試點即將開始。
據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黃瑾介紹,所謂“海綿城市”,就是讓城市在應對極端天氣時能像未經開發的森林和土地一樣,具有吐納自如的良好“蓄水彈性”,以打造會呼吸的生態城市。“上海確定了三個試點地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解決‘城市看海’現象。這三個地區是桃浦智慧城市、松江新城、臨港新城。”黃瑾表示。
“比如我們已在浦東的峨山路,還有高科西路的高架下面鋪設了滲透性路面,將雨水收集起來進行凈化,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三大步驟,還可放在調蓄池內,在旱季時供應這一片區的所有綠化的澆灑,以此落實雨水資源再利用的理念。海綿城市就是由無數個‘海綿體’組成的,逐步拓展,以點成面。雨水降臨的那一刻起,就能做到‘滲一滲、蓄一蓄、凈一凈’,做到就地再利用,讓城市有抗擊特大暴雨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到2020年,上海有希望基本建成生態保護和雨水處理技術與設施體系,其中,試點區域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0%,即80%的雨水被“吸”住留下來,20%的雨水通過傳統方式排放;老城地區通過試點和改造,實現75%控制率。
“室內導航”助力市民出行
在機場、火車站,還在為拖著行李卻尋找不到登車口而叫苦嗎?在醫院里就診,還在為找不到就診科室而煩惱嗎?以后只需打開“室內導航”,就能輕松前往你想去的地方。
本屆城博會上展示的“BIM+GIS”技術,可通過微觀領域的BIM建筑物數字化模型和宏觀領域的GIS信息進行交換和互融,用BIM模型精準模擬出走廊、階梯、屋頂、正門等建筑物內部結構數字信息,并結合GIS系統,精準定位出建筑物內人和空間的具體位置。兩者的結合,使室內導航成為現實。據悉,這一技術今后將有望率先應用于城市交通樞紐、醫院等。
博覽會上,記者還看到了BIM+GIS這一“新式武器”已經在上海市一號工程——北橫通道建設中大放異彩。通過BIM+GIS 技術的融合應用,不僅可以模擬隧道建筑物本身,還可在周邊環境中精準定位。沿途可安全穿越市中心數百棟保護建筑以及軌道交通,將能做到更多精準,更少風險。
擬建地下停車庫
記者在博覽會上獲悉,上海首個24層的地下車庫已有選址,還在等待相關部門審批。
停車庫初步設計為地下24層,總開挖深度約56米,可以容納各類車型,并為SUV和一般轎車設計了不同層面,每三個車位配備一個載車電梯。
“這種UP地下停車庫在建造時僅需非常小的施工場地,高效地利用地下空間作為停車場所,能夠適用于用地局促、建設條件首先的城市中心區域。”據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相關人士介紹,UP地下停車庫可以在20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內停泊超過200輛汽車,為停車缺口較大、但又較難開展地下工程的商業中心、旅游景點、公共服務設施提供停車場建設服務。